全球環保意識抬頭,減塑也是國際趨勢,限塑甚至成為政府政策,但落實速度,仍追趕不上人類製造垃圾的速度。臺師大成立減塑促進中心,也透過大學USR計畫落實初衷,實踐聯合國報告永續發展目標(SDGs) SDG 12確保永續消費與生產模式,讓學生從「消費課程」角度出發,在生活中落實思考,培養負責任的態度,實地走入社區,讓後代子孫與地球生態能永續發展。
臺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魏秀珍,自2017年起推動「減塑〔心〕家園計畫」,透過系上消費者行為的必修課程,設計大量討論、反思,帶領學生翻轉消費價值觀,藉由教育與生活,讓學生能意識到消費行為背後的意義。
但日常生活是最難,也最容易被忽略需要學習的意義,就如同家庭教育,減塑亦然。魏秀珍老師進一步說,從濫用或誤用塑膠的角度來說,是因為不正確使用,才導致越來越多問題,問題就出在民眾缺乏消費知能,要徹底改變人的知能,就必須從教育下手。
不過,教育需要時間,地球卻沒有太多時間「等待」,也沒容許我們等待她修復。魏老師說,除了在正式課程中要做教育設計,而對民眾,必須透過「外顯的」、「有感覺」、「有用」類具有利益性的成分進行設計,才容易讓民眾關注與接觸到減塑,一旦有機會接觸,就有機會深化並對其生活產生影響。
除了在學校教育學生,臺師大也帶著學生跨出校園,走入周邊社區推動減塑,讓學生有實踐場域。但初入社區,魏秀珍老師就說,剛開始不知道資源在哪,後來找了荒野、也找了綠色和平,讓學生的學習跟議題結合,陸續接觸更多資訊後,成功掌握策略。
但日常生活是最難,也最容易被忽略需要學習的意義,就如同家庭教育,減塑亦然。魏秀珍老師進一步說,從濫用或誤用塑膠的角度來說,是因為不正確使用,才導致越來越多問題,問題就出在民眾缺乏消費知能,要徹底改變人的知能,就必須從教育下手。
有趣的是,學生不僅在課堂中有所累積,在生活中也相當謹慎。魏老師笑著說,「學生知道我在推減塑,課程內、外都是」,如果有人上課帶塑膠餐盒,或做了不環保的事情,還有人會來告訴她「這個….老師,抱歉了」;也有聽到有學生出外沒帶餐具,竟索性不買,直接掉頭返家。
而在課程之外,臺師大周邊的古莊社區發展協會,也提供多樣化的資源與協助,組織社區志工們與臺師大師生共同擺攤,一起淨街、淨灘,嘗試各種減塑的推廣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成果也替社區加分,古莊社區發展協會前年更獲得臺北市政府的績優社區認證。今年學生還開發Podcast,大談環保觀念,讓學生發揮專長,也做自己喜歡的事。
(收聽Podcast─ Apple: https://apple.co/3iEBdB5; KKBOX: https://bit.ly/3lTQGPJ )
但實際上,雖然減塑理念門檻低,也多能獲得社會認同,能實際融入生活才是真正關鍵。魏秀珍老師無奈地說,當社會看著海龜插著吸管的照片,大家心頭一驚,但「一下就沒了」,感覺做了很多也很枉然,因此不能僅透過活動執行,必須將減塑觀念落實於生活。
有了好觀念,也要有好的執行方案,臺師大減塑中心也在校園發起「金塑獎」,徵求減塑相關作品,歷來投件內容包括短片、桌遊、LINE貼圖、「多素少塑」比賽等創意企畫。
回顧第一年,投件量少,魏秀珍老師坦言「還好有自家人撐著」,臺灣大學、東吳大學等計畫共同學校陸續加入,爾後隨著交流越來越多,不僅參賽者變多,學制更多元,稿件品質及多樣性也提升。她認為,這件事就是要長期經營,雖然不能跟大企業家相比,但已帶起大家的關注。
「教育就是心與心的傳遞」,魏老師認為,教育必須帶出學生的生命價值與內心的高遠格局,必須關愛生命與關愛大地,透過「利他」,才可能真正「利己」,也要能懂得時時反省。
魏老師也提到,多數USR計畫強調補強資源或功能,比如為某地區增加福利,臺師大團隊則認為要有前瞻性思考,朝向更進步、更全球趨勢的都會方向,減塑也成為學校「應該」要做的事情。
這項計畫已經邁入第五年,魏秀珍老師說,學以致用本就是大學教育發展的趨向,如果我們希望學生專業服務社會,就必須讓學生在生活中落實思考,對準聯合國的永續發展「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精神」指標,因此每年的執行方式都推陳出新,但理念從未改變。
「我們沒有設定終點,我們會繼續做下去」,魏秀珍老師說,他們以一年為單位,逐步調整步伐,今年將強化網路行銷。而受疫情影響,實體活動全取消,但仍會透過線上進行桌遊工作坊,會一直努力走下去,也希望年底「金塑獎」頒獎典禮能與大家「真正」見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