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USR計畫 - 第三期

計畫名稱:全球在地取向的金門地方創生與青創培力計畫

一、 計畫架構圖


二、 計畫簡介

金門不僅僅只是臺海對峙時的冷戰前線戰地,它更是閩南文化基因庫,包含各種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同時在近代以來,海外移民的拓殖及其帶回的文化互動,使金門成為海外華人重要的僑鄉之一,東南亞各地、日本長崎、神戶的金門社群及其鄉團會館也成為當地舉足輕重的社團,對我國的僑務外交有相當大的助益。

金門歷經戰爭及戰地政務政策的影響,昔日高度依賴軍人的消費模式。金門地方政府以「觀光立縣,文化金門」的施政理念,試圖以觀光產業取代軍人消費經濟,其中與風土文化有關的風土經濟是最主要的面向,包括博物館的充實及其人才培育、傳統建築的活化利用、文化路徑的規劃與串聯等。這些工作是地方政府及地方社會支持的事情,也可改變目前地方發展韌性不足、特色不彰且轉型緩慢的困境。

有鑒於此,本計畫團隊提出金門地方創生及青創培力計畫,期以重建社會韌性與地方發展之新方向,結合本校及包括金門大學、海洋大學在內的大學資源,發展地方創生學程,一方面引導人文社會領域學生投入「全球在地」的理論視野及實務學習,一方面也促成金門優質文化治理的提升。


三、 實踐場域

1. 金門縣金城鎮水頭聚落
2. 金門縣金湖鎮瓊林聚落
3. 金門縣文化園區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
4. 金門縣金寧鄉金門古寧歇心苑古厝民宿
5. 金門縣金城鎮後浦甄洋樓


四、 場域焦點議題

1. 地方經濟與地方創生未能善用風土文化
2. 缺乏文化治理與韌性社會的議題討論
3. 金門未能充分展現海外僑鄉網絡的優勢


五、 具體執行策略

(一)風土經濟與地方創生的實踐

1. 以水頭為核心規劃多層次文化路徑,發展地方創新觀光產業的試營運

2. 培育青年創業的人才,以工作坊的平臺聚焦於水頭聚落及周邊環境

3. 重新定位水頭社區豐富的文化資產,引介國人從金門認識東南亞的新移民

(二)文化治理與韌性社會的研擬

1. 紀錄與傳承金門華僑移民的故事,重建文化記憶工程

2. 深掘金門文化產業的底蘊,建構風土經濟的地方特色與文化創新

3. 建立振興協力團隊,推動地方創生、聚落活化等新產業的機會與能量

(三)海外網絡與僑鄉文化的重建

1. 重建僑鄉海外網絡,善用數位平臺接觸海外金門社群的相關歷史文化

2. 安排線上系列課程與分享,促進僑鄉與海外金門社群的相互了解

3. 前往東南亞等僑居地進行海外社群調查研究,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


六、 解決方案

1. 面對社會經濟的衝擊與轉型,擬以風土經濟與地方創生的具體實踐,善用金門傳統文化豐厚資源及地方產業的既有基礎,研擬社區振興的行動策略及方案。

2. 面對文化治理困境,以及關乎社會文化、產業發展、環境永續等韌性(回復力)不足,擬以文化治理與韌性社會實踐,對應 SDGs 的第 9 項「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Industry, Innovation and Infrastructure)、第 11 項「永續城鎮與社區」(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第17 項「促進目標之全球夥伴關係」(Partnerships for the Goals),扮演智庫的角色,提出地方發展策略。

3. 面對僑鄉網絡的式微、歷史記憶的逐漸遺忘及海外文化資源未能妥善運用,擬以數位平臺重新再連結僑鄉與僑居地(新地),使海外金門社群(特別是第二代以後)重新認識祖鄉(包括臺灣),也使金門本地人得以了解海外奮鬥事蹟,強化彼此的認同。


七、 推動目標

1. 建立全球在地取向的地方創生模式,特別是關乎文化資產保存與教育、風土經濟學、移民記憶書寫、文化認同與網絡連結等面向。

2. 開創並落實以在地文化治理為本的跨域治理方案,研擬特色發展計畫及文化治理的策略計畫。

3. 發展僑村的風土經濟學實踐方案,扣緊金門僑鄉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全球在地學的視野,研擬僑村(印尼僑村、日本僑村、菲律賓僑村、馬來亞僑村等)的風土經濟發展計畫並實踐。

4. 海外網絡的再連結。通過全球在地學(Glocalization)視野,對內盤點近代僑鄉文化資源,發展風土經濟學,對外重新建構金門的僑鄉文化網絡,提供新南向政策、僑務政策的具體建言。

5. 培育地方創生人才,以議題為導向的教學、行動研究的目標,培育跨領域且能跨文化溝通的專業人才。

6. 建構韌性社會,以聯合國文化永續目標(SDGs)為經,文化治理與地方創生為緯,並透過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機制,落實永續發展目標,於總體資源相對匱乏的離島,建構以韌性社會為核心價值的新發展型態。

7. 發展大學社會責任的創新模式,研究及規劃過程將以對話代替指導,放棄菁英式的思維,藉助由下而上的方式,提供公共意見溝通的平台,落實公私協力的機制,創造新的推動大學社會責任的計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