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USR計畫 - 第三期

計畫名稱:落實偏鄉科學教育及加強科學基礎實驗操作課程計畫

一、 計畫架構圖


二、 計畫簡介

計畫利用有限的經費,配合其他教育性質的計畫共同合作,積極協助需要優先照顧的五類國中、小學的弱勢生。這五類學生的身分或是環境分別為(1)屬於低收及中低收;(2)屬於原住民;(3)身處教育部核定的偏遠地區的學校或是屬於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的外島地區;(4)屬於常態分班的班級中的自然科總成績為後50%者;(5)屬於單親、隔代教養或是外配子女……等。本計畫特別提供寶貴的機會給上述學生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理學院(公館校區)、三個外島的澎湖、金門及馬祖地區的國中、小學生在當地的高中或是國中、小的實驗室或是在本島的偏遠地區學校,共同在大學教授、自然科專家以及博士班、碩士班研究生的指導下,參加二至五天的科學實驗研習活動營。

課程內容包括科學英語、生物科、物理科、化學科及屬於整合應用的刑事科學。希望透過教師及學生的親自操作實驗、觀察現象、整理數據與討論結果等訓練,落實自然科學教育的學習,以增進偏遠地區自然科學的教學成效,進而提升偏遠地區學生學習動機、視野及成果。

此外,為培養學生的國際競爭力,在臺師大英語系陳秋蘭教授和柯珍宜(Jean Curran)教授協助下,活動中加入文學院英語系及英語領域輔導團的師生與教學資源,進行科學及科學英語教學的跨域合作,提供偏鄉學生更全面的學習資源,增進未來在科學專業領域發展的能力。

世界各國在自然科學領域均存在嚴重的男女比例失衡。以臺灣而言,自1992年至2020年,參加化學奧林匹亞的115位國手中僅有9位女性。29年來,女性國手僅占全體國手的7.8%,顯示培養女性學生在自然學科的操作能力與自信心、改善自然學科菁英男女比例失衡的現象,已是當務之急。


三、 實踐場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及全國各國民中學、小學。

透過定期在臺師大舉辦科學教育營隊及蹲點下鄉服務,讓全國的弱勢學生有機會接觸科學實驗。


四、 場域焦點議題

一般而言,屬於經濟地位或是社會地位弱勢或是身處偏遠地區或外島的學生,由於特殊的家庭背景或是地理環境的不便及限制,同時再加上實驗儀器、藥品的匱乏、教師人力及教學資源的缺乏,導致在義務教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心態上容易出現屬於弱勢或是自卑的微妙狀況,所謂的"妄自菲薄"的現象,甚至影響到學習的成果。

多數偏遠地區的教育單位,因擔憂實驗操作的危險性及缺乏合格師資與設備而取消實驗課程,學生也因缺少實作機會而產生科學實驗經驗低落的問題。


五、 具體執行策略

由自然科學領域團隊攜帶國中小自然科課本中的實驗器材、設備、藥品、實驗衣及護目鏡……等至偏遠地區,舉辦學生親自操作自然科課本實驗的研習營活動。課程內容包括操作生物科、物理科、化學科課本中的基礎實驗,以及屬於應用的刑事科學實驗。希望能透過學生的親自操作實驗、觀察現象、整理數據與討論結果等科學訓練,來落實及提升偏鄉科學教育的學習。

在錄取對象方面,特別鼓勵女同學參與活動,盡量達成男女錄取比例一比一,以協助培養女性科學家。


六、 解決方案

活動的特色不但是提供了弱勢同學肯定自我的機會,同時特別集合了更多身分相似的同學相互鼓勵、相互合作,一起在優質的實驗室和教室中親自操作實驗,進行自然科學中的實驗操作的學習,同時明顯提升了自然科學的學習興趣。參加活動後的弱勢同學們,大部分均表示自己不但重拾自信心外,另一個收穫是喜歡上自然科學科目的學習,特別是操作自然科學實驗方面;此外,在經過精心設計的"科學英語"課程方面的學習與調教後,他們不但喜歡了英語科目,同時更喜歡和科學相關的科學英語的學習。同時,根據許多參加活動的學生的老師、家長及同學自己表示,於參加活動及返校後,成績優秀的同學們均在日後學測中的成績明顯的更上一層樓;更可貴的是,對於成績待加強的同學們則表示,他們因參加活動後瞭解學習的重要性及其用途而願意接受課後的輔導,變成不再排斥自然科和英語科目的學習。


七、 推動目標

(1)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及學習自然科目的興趣。

(2)培養學生操作國小自然科及國中生物科、物理科、化學科課本實驗的實驗能力。

(3)推動科學英語教學,以配合政策之雙語教育政策。

(4)培養女性科學家。希望能經由團隊的努力,盡速朝向目標前進。